你的位置:网上那些带回血的真的吗 > 新闻动态 > 财神传授招财八大妙法术
财神传授招财八大妙法术
发布日期:2025-02-03 14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
​赵公明财神传授招财妙法:可惜 践行者寥寥

国学探秘

2025-01-29 

    自古以来,求财之道层出不穷,可真正能悟透财富真谛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
    道教四大元帅之首赵公明,在《道藏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。他不仅是玄坛真君,更是传授财富智慧的真人。

    相传他曾说过:“万般财法,不如一颗善心;千般求财,不如知足常乐。”这话听来简单,却道出了千年来最难践行的智慧。

    为何世人都想趋吉避凶、广聚财源,却总是在追逐金钱的路上迷失自我?

    赵公明留下的八大妙法,其中最后一招竟能直指人心,让修行者在求财路上不再迷途,可惜千百年来,能真正领悟的人却凤毛麟角。

    东汉末年,商贾陈通家族在洛阳经营布庄已有三代。这一天,他像往常一样查看账目,突然发现祖传的老账本中记载着一笔特别的交易。那是他祖父时期与西域商人的生意,其中记载了一段神秘的对话。账本上写道:“是日,遇异人,自称玄坛。告曰:'商道即人道,利字当头反失利,善心为本方得财'。”这段话让陈通久久不能平静。他想起近来生意每况愈下的状况,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惶恐。

    那时的洛阳,正值乱世之秋。不少商家为了生存,不惜以次充好、克扣短斤。陈通的布庄虽然还保持着些许祖上传下来的规矩,但在利益面前,也难免有些动摇。

    一日傍晚,陈通独自在后院整理货物,忽见一位白发老者在月色中踱步而来。老者神情温和,目光如水,让人不自觉地想亲近。“贫道观你面相,与此物有缘。”老者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,上书“广积善心,厚德载福”八个大字。

    陈通接过竹简,只觉一股暖意涌上心头。老者继续说道:“你可知道,这八字真言背后另有八般妙法?今日我且先说其三。”

    第一妙法,名为“诚信立本”。老者讲述了汉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。张骞不通西域语言,却能与各国商贾互通有无,靠的就是一个“诚”字。他从不以次充好,也不趁人之危,渐渐在西域商路上建立起了信誉。正是这份诚信,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。

    “你可知道为何现在的商道日渐衰败?”老者叹息道,“都说乱世难行商,可真正的乱象不在外,而在人心。以次充好、短斤少两,看似小利,实则坏了经商根基。”

    第二妙法,讲究“义利合一”。老者说起了春秋时期的范蠡。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,不做高官,而是选择经商。他每到一处,都会先了解当地百姓所需,再组织货物流通。在他看来,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并不冲突,反而是相辅相成的。

    “真正的商道,不是单纯的牟利,而是创造价值。”老者说,“你现在做布匹生意,既要让织工有合理工钱,又要让百姓买得起衣裳,这其中的学问可深着呢。”

    第三妙法,强调“量入为出”。老者举例说明:“春秋时期的子贡,年轻时就以经商致富闻名。孔子却对他说:'君子忧道不忧贫。'子贡后来明白了这个道理,开始注重商业道德,不贪图暴利,最终成为了德高望重的商人。”

    听完这三条妙法,陈通若有所思。他回想起祖父经常说的一句话:“赚钱要赚得心安。”现在想来,这话与老者所说的妙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   老者见陈通若有所悟,欣慰地说:“剩下的妙法,等你把这三条实践好了再说。记住,商道即人道,经商先修心。”

    从那以后,陈通开始改变经营方式。他严格要求店中布匹质量,童叟无欺,价格公道。一开始,有些老主顾觉得价格比从前贵了,渐渐却发现布匹质量确实好了许多。

    陈通还特意关照伙计们:“要把每个主顾都当成自家人看待。”他经常告诫年轻的伙计:“诚信不是说出来的,而是做出来的。”

    经过几年努力,陈通的布庄在洛阳渐渐有了口碑。不少远方的商人专程来此采购,称赞他家的布匹质优价实。更让陈通感动的是,有些老主顾遇到困难时,宁愿多花些钱也要买他家的布,就因为信得过。

    这天夜里,陈通又梦见了那位白发老者。老者说:“你已明白前三法,可知道最后一法才是真正的至理?”正当老者要说出第八妙法时,忽然一阵钟声响起,陈通从梦中惊醒。

    他心中充满疑惑:到底是什么法门,能让千年来的践行者如此稀少?这其中又有什么深意?

    原来,第八妙法正是“知止知足”。

    老者在梦中现身,细细道来:“你可知道为什么这一法最难践行?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,得陇望蜀是人的常态。可真正的智慧,恰恰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。”

    老者接着讲述了晋代陶渊明的故事。陶渊明本可以做官致富,却选择了归隐田园。他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写道: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这话看似是在说他的人生选择,实则道出了“知止”的真谛。

    第四妙法是“明辨是非”。老者讲述了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个故事:当时有个商人,趁着变法初期,囤积居奇,一夜暴富。可没过多久,物价波动,最终赔得倾家荡产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商业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,不能投机取巧。

    第五妙法讲究“勤俭持家”。老者说起了晋代的石崇,他虽然富可敌国,却因为奢靡成性,最终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。相比之下,同时期的陶侃,白手起家,事事躬亲,不仅积累了财富,还留下了良好的家风。

    第六妙法是“乐善好施”。 这一点,从范蠡到陶朱公,都是极好的典范。他们在经商致富后,都积极回报社会,周济贫困,修桥铺路。正是这种义举,让他们的财富更显得有意义。

    第七妙法强调“慎独修身”。老者说:“一个人独处时的行为,最能反映其品性。如果连自己都骗,那离败落就不远了。”

    说完这些,老者最后点明了“知止知足”的深层含义:“人生在世,欲望无穷。但越是追逐,越是空虚。真正的富足,不在外求,而在内得。做生意也好,求财也罢,都要懂得适可而止。”

    这八大妙法流传下来,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深意。特别是最后一条“知止知足”,更是直指人心。它告诉我们,财富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真正的富足,是在合理营利的同时,不忘道德操守,懂得及时止步。

    陈通后来成为了洛阳著名的商人,但他始终谨记老者的教诲。他经常说:“赚钱的门路很多,但赚得心安理得的门路却不多。”他把赵公明传授的这些妙法,都记录在了家族的商训中,作为子孙经商的准则。

    这些妙法流传至今,依然给人启示。它告诉我们,经商求财不是单纯的逐利,而是一门修心养性的功课。特别是“知止知足”这一法,虽然最难做到,却是直指人心的至理。正如老子所说:“知足者富”,一个人若能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做到知足,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
    在现代社会,很多人都在追逐财富,但真正能够践行这八大妙法的人却很少。特别是最后一条“知止知足”,更是稀缺。这也许就是赵公明所说的:“千般求财,不如一颗善心”的深层含义。

    当我们回望历史,那些真正能够基业长青的商家,无一不是践行了这些妙法。他们懂得把握财富与道德的平衡,既追求正当利益,又不忘回报社会。这种智慧,超越了时代的局限,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